農資忽悠不簡單,還有專業(yè)老師進行審前突擊檢查和指導,看看他們都有什么套路? 忽悠團一聽說專業(yè)老師要來,樂道:太好了,正愁沒人教,天上掉下個粘豆包。 事實上,農資忽悠團確實是經過專業(yè)的講課培訓的,演講配合現場試驗,一步步忽悠農戶購買。 直銷模式現場“洗腦” 有記者調研了解到,在一次玉米專用肥的忽悠現場,“講課”伊始,“講師”首先解釋稱,公司之所以采取這種“直銷模式”,是為了節(jié)省廣告費用,給廣大農民讓利。在隨后長達一個多小時的時間里,又多次宣稱,“玉米專用肥”是一種科技含量極高的“測土配方復合肥”,具有“不怕淋、不怕曬、不流失、全吸收、全營養(yǎng)”等特點。他還明確承諾,使用此種肥料能使玉米畝產達到1300斤至1500斤,高的甚至達到2000斤。如果因肥料質量問題造成減產,廠方將包賠損失。 “講課”最后,該“講師”還現場演示了一個實驗:只見他將事先準備好的一包白色粉末倒入盛滿水的透明玻璃杯中,不一會,液態(tài)的水隨即變成果凍狀。他解釋稱,之所以發(fā)生這種化學反應,是因為“玉米專用肥”中含有一種特有成分,能夠保水保墑,即使多月不下雨莊稼也不受旱。 面對眼見的“事實”,不少農民很是興奮!爸v課”一結束,許多人隨即下樓簽訂購買合同。 在辦公樓后面的大院里,記者看到,十多名工人正熱火朝天地忙活著,長滿鐵銹的機器不停轉動。一位工人說,廠里每年只有夏秋兩個生產季,其余時間基本不開工。每天能賣出去50多噸,主要都銷往全縣各鄉(xiāng)村,生意非常好。 行騙流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 河南一位此前曾和“忽悠團”深度合作過的肥料企業(yè)負責人姚軍(化名)透露,“講師”堪稱“忽悠團”的關鍵人物。這些人通常也是農民,30歲左右,高中文憑。雖然只掌握了皮毛農技知識,但往往冠以“農業(yè)部專家”“農業(yè)大學教授”等名頭,最低的也要自稱為廠家“技術顧問”。 “講課時聲音洪亮抑揚頓挫,帶有很強的感染力,而且說的都是農民常見的身邊事,比如什么辛苦打藥磨破了肩膀、零售店為了賺錢而壞了良心等等,不動聲色就把推銷的產品給帶出來了!币娬f。 一位從業(yè)多年的曹姓“講師”告訴記者,授課分為小課和大課,小課進村講,在大隊部或村室,來的人相對較少;大課多集中到肥料廠家的會議室,有時還在縣城的一些地方租用場地,聽課規(guī)模能達到幾百人。一個課時不超過2小時,授課結束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會購買。 “我光講大課已經有十多年,化肥廠、縣委黨校、農業(yè)局辦公樓里都講過!v師’啥都得懂,比如肥料養(yǎng)分、作物生長特性什么的。還要隨機應變,能抓住農民心理!崩喜苷f,“以前講課光靠嘴,現在為了讓農民相信,還得做演示實驗,為此我專門買了全套設備,投影儀、便攜電腦都有! 寧陵縣一家肥料廠銷售經理胡可指出,在每個“忽悠團”的組織架構中,以“講師”為紐帶,向上有位幕后組織者,向下則是數十名業(yè)務員。幕后組織者也叫操盤手,“忽悠團”行動前,先由操盤手考察好地點,包括和農資廠家談判對接,這叫“踩盤子”。等相關事項敲定后,業(yè)務員再進村組織農民進廠參觀,緊接著才是“講師”出馬。 “有的操盤手自己也是‘講師’。作為核心角色,各環(huán)節(jié)最后的利益分成都由他說了算!焙烧f,“由于整個流程設計環(huán)環(huán)相扣,比如請客吃飯的同時,就有人登記各家要多少農資,這邊吃完送你回家,后邊送肥料的車子也跟著過來了,讓你連喘氣的時間都沒有。” 利益鏈上各取所需 在一次完整的“忽悠團”行動中,合作的農資廠家要掙錢,請農民吃飯、車接車送需要成本,那么“忽悠團”最終是如何獲利的呢?老曹以作操盤手的經歷跟記者里里外外算了一筆賬。 以80斤的袋裝玉米肥為例,通常市場零售價在120元/袋。“我從廠里以1800元/噸的批發(fā)價拿貨,算下來也就72元/袋。搭配玉米種子后,我的‘套餐肥’賣到140元/袋,贈送的種子對農民講是50元一包,其實批發(fā)回來也就18元。這樣扣除種子成本、業(yè)務員提成以及其他各種開銷,每袋肥料我最低可以掙10來塊錢。但在農民看來,除去種子錢后每袋肥料只花了90元,自然認為很劃算! 記者調查發(fā)現,驅動“忽悠團”四面出擊、到處行騙的,恰是此間潛藏的巨大“利潤空間”。事實上,在嚴密組織鏈條上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能從中不同程度獲得分肥,唯有農民是最終的利益受損方。 有業(yè)內人士介紹,通常每銷售一袋肥料,“講師”獲利5元,操盤手10元。因為要承擔請客送禮、農資運輸、人員住宿等成本開支,業(yè)務員每袋可提成30元。 胡可表示,乍看之下,這點錢不算什么,可由于推銷量大,時間集中,綜合算下來也稱得上是暴利!耙粋農忙季最多個把月,通!习濉ú俦P手)可以掙10來萬元,‘講師’8到9萬元,業(yè)務員3到4萬元。曾經有個‘老板’親口告訴我,在地廣人稀的東北,半月時間就掙了上百萬元”。 干了15年操盤手的老吳告訴記者,因為不用做廣告,銷售效果立竿見影,很多中小規(guī)模肥料企業(yè)都有過和“忽悠團”合作的經歷。“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一個投資50萬到100萬元之間的小型肥料廠,如果跟我的團隊合作,保證當年就能收回投資。”他說。 姚軍說,這些年,不少參與搞過“忽悠團”的都發(fā)了財,“老家蓋上了樓房,還買了小車,通常價位在15萬元左右。因為來錢快,有的孩子輟學后,也被帶出去從事這一行當”。 監(jiān)管乏力以至“放水養(yǎng)魚” 在低風險、高回報的“行業(yè)前景”吸引下,從業(yè)人員越來越多,活動范圍也越來越大。但由于流動作業(yè)、手法隱蔽,目前“忽悠團”的危害尚未引起有關部門足夠重視。 接受采訪時,老曹和老吳分別從甘肅和安徽兩地考察完業(yè)務回來。老吳介紹,河南的農忙主要在夏秋兩季,前后加起來做業(yè)務的時間也就兩個多月。因為從業(yè)人員越來越多,這幾年大家開始向省外發(fā)展!昂幽系男←湻N完了就往南方走,就我知道的,可以到山東煙臺賣果樹肥,也有的甚至跑到新疆賣棉花肥”。 老曹則表示,入行十多年來,幾乎走遍了全國各地。南到云貴,北到黑吉遼,中部的安徽、河北等地都開展過業(yè)務。“從我2000年入行至今,帶的‘講師’級徒弟有五六十人,剛開始是河南人干,現在外省也有我們發(fā)展的業(yè)務員。大家跟著農事走,一年四季不閑著”。 長期從事農資打假維權的民間人士李鑫指出,經過多年發(fā)展,“忽悠團”在操作手法上也有所演變和創(chuàng)新,比如從以前的只賣一種農資變?yōu)槎喾N產品相互搭配,進行買一贈一的套餐式推銷,或者從單純售假變?yōu)榘档乩锿禍p含量,由此變得更加隱蔽,更具有欺騙性。 記者還注意到,“忽悠團”之所以四處行騙屢試不爽,相關部門監(jiān)管乏力乃至故意“放水養(yǎng)魚”,也是重要原因。 老曹透露,每到一地開展業(yè)務時,難免有人打電話舉報。“工商局、農業(yè)局、質監(jiān)局一行動,請客吃飯是免不了的,吃罷喝罷,多少還得拿幾個。不擺平他們,下面的活沒法干!彼f。 業(yè)內人士呼吁,由于農民分散經營,維權成本高,加上農業(yè)生產周期長、發(fā)生事故后難認定,愈演愈烈的“忽悠團”現象亟待引起各方重視,從源頭上嚴查清理。如果任其發(fā)展,不但擾亂了農資市場的正常秩序,傷害了廣大農民的利益,長此下去還可能給糧食安全埋下隱患。 全國有無數家化肥企業(yè),總有那么一些企業(yè),不把心思用在提高肥料質量上,而是挖空心思炒概念,偷梁換柱賺大錢。作為農民,怎可不防? 一忽悠:偷馬換馬 利用農民對某些肥料的認可度如磷酸二銨等,創(chuàng)新白馬非馬論,薊馬也是馬,起個三銨、四銨、午銨的名兒,偷換概念誤導農民。 二忽悠:偷雀換雀 特別是在基層農資店,為了牟取暴利,推銷有機無機復混肥,總含量挺高,但是氮磷鉀有效成分很低,當做復混肥進行推銷,價格略低于復混肥,麻雀當孔雀賣,坑農民叔叔就象坑爹一樣。還不如大忽悠了,起碼馬還是馬呀。 三忽悠:偷猴換猴 無厘頭的整出一些連大師兄都弄不清的高大上文辭,什么進口納米磁性劑、激活素、光能素、抗凍因子,防曬因子,長效因子等神奇的東東,可勁坑,不是所有的猴子都叫大師兄。 四忽悠:偷狼換狼 一些廠家卻用二元肥冒充三元肥。明明只含氮磷兩元素,卻在包裝上標注呈“氮:15,磷:15,銅鋅鐵錳等:15,或N-PK-Cl15-15-15”,給人三元肥的感覺,黃鼠狼也是狼?農民叔叔是好騙的? 五忽悠:偷蛇換龍 明明是條賴皮蛇,非得裝上個角冒充龍。什么全元素、多功能、全營養(yǎng)、全作物、某某作物專用兼用一大堆。一塊錢的東西貼上幾個標簽就成了幾塊錢的東西。 六忽悠:偷犬換犬 標注氮磷鉀含量≥48%的肥,實際只有10%-24%的氮,商家每出一噸假貨,至少可比賣正品多掙千元。良心都被狗吃了,柴狗賣出藏獒價。 七忽悠:偷虎換虎 劣質產品包裝上打著“國家某部推薦產品”“某某質檢所認可產品”的幌子,壁虎也是虎? 八忽悠:偷蟻換象 高仿尿素、二銨等數值品牌產品,實際以低含量充高含量、以其他低價肥料充高價肥料,甚至以本地貨冒充洋品牌,模仿進口化肥商標或取相似名稱;盜用國外生產商名義或標注“進口許可證”等;采用先注冊或虛擬境外空殼公司,然后以空殼公司名義委托企業(yè)生產;假標國外技術產品、謊稱進口原材料等現象。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Copyright © 2008-現在 中國農資聯(lián)盟 版權所有 網絡經營許可ICP證:( 鄂ICP備2022020491號 ) 鄂公網安備 42011202002170號 客服電話:027-592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