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0 | 貶:0 | 收藏: 0次 | 閱讀數(shù):2690 | 回復數(shù):1
如何成為一個有思想的農資人 我想其實有多少人在意或真的想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甚至我想大部分人,并未意識到自己有沒有思想,甚至意識“思想”是什么?我以為,思想有兩層,一層是接近于“思考”,思考能進入層面的深淺決定著思想的高度;而另一層思想并非腦部運動,而是內心的活動,然而主宰內心思考的是什么?是靈魂,所以思想的另一層高度是靈魂所能探及生命及未知的深度及熱度決定的。所以,“思想”應該是一個心與智的綜合。那么,不在乎思想的人,也即并不追求心與智。從以上理論倒推回去,其實,在這世上活著的人們,大多并不需要心與智,混混沌沌也祖祖輩輩就過去了,這就是主流思想。 “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這句話自五四以來就成為中國人精神的理想。從小學起,教科書里就告訴我們,要敢于懷疑權威,要有自己的思想。可是想一想,我們活到今天,有多少自己的思想呢?這些思想又能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轉變呢?我們在小學和中學接受應試教育,分數(shù)至上,很少有自由思想的空間。到了大學以后,一下子面對五彩繽紛的世界,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人生的方向,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取舍的標準。懷抱很遠大卻顯蒼白的理想,卻不知如何開始行動;未來似乎充滿希望,又似乎離現(xiàn)實非常遙遠。許多人漸漸選擇了一條道路,卻仍然覺得遠離自己的本心;另一部人選擇了隨大流,周圍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卻想不明白這樣做的意義。 思想之于人生,猶如一張地圖,上面不僅標明了各處的景致、風光,也標明了我們的目標和現(xiàn)在的位置。所謂有思想,不是說對一些地圖上不相干的地方有一些繁復斑駁了解和猜測,而是關注于人生社會的大問題,就好比地圖的整體、地圖中的一些重要特點和我們的起點、終點、中間的路徑。同時,思想中蘊涵了行動,我們有了地圖就是要去走一條路的,而實踐也是檢驗思想是否正確的標準?茖W上的定律需要用實驗來驗證,關于社會人生的思想則需要靠我們的生命體驗來驗證,否則就只是一堆假設。 我們說一個人思想自由,是說他基于自己獨特的生命體驗和思維方式,能夠提出許多新的、有益的見解,與前人的見解相對照而能給人以啟發(fā),不是說他不顧前人的經驗胡想一套、妄自尊大;我們說一個人思想深刻,是說他具備透過表象發(fā)現(xiàn)問題關節(jié)點或實質的洞察力,不是提出一些與實事不符的片面、古怪的觀點。我們說一個人思想開放,是說他能不斷學習,原原本本地領納別人的觀點、立場,進而能同情地體會作為前提的生命體驗,不加入自己的曲解;有疑處闕疑(暫時擱置),待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時再從一更高的觀點溝通人我,使各自思想的不足得以彌補、優(yōu)點并行不悖;不是說不加鑒別地一味吸收、實則未領納其本懷,吸收得多了,不同觀點錯雜無序,就在心里打架,然后再用攪糨糊的方式強行調和。 什么是有思想的農資人?如何才能做一個有思想的農資人? 一是心態(tài),要心懷溫情與敬意。談到認識就要談到認識者和認識的對象,那么認識者與對象的關系就很重要。是對立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關系,還是沒有關系?這決定了認識的過程中我們所選取的視角。如果我們以仇恨去看世界,得到的只有仇恨的理由;如果我們以冷漠的心看世界,得到的只有一堆冰冷、割裂的信息。以愛心和敬畏的心與世界互動,我們才能欣賞它的美和神奇!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愛心縮短了我們與萬物間的距離,敬畏給與我們平等的眼光,去除了自我中心的態(tài)度。溫情與敬意使我們的認識更加客觀。所謂客觀,并不光指事實是客觀的,也要求認識的方式、思維的模式要能依據(jù)事物本來的面目來呈現(xiàn)它。認識物要用物的規(guī)律,認識心要用心的規(guī)律,都是事物本身的規(guī)律,在與它真誠互動的過程中去體會,而不是用一個成見到處套用、百病包治。 二是閱讀,要廣泛地閱讀獲取各種知識,對人類各文明源頭的經典尤其仔細揣摩。知識是我們思考的材料,所謂“思而不學則殆”。建立完整的、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對我們思考問題至關重要。我們好多農資人會說說,我的興趣沒有那么豐富,對許多東西就是沒感覺,不想掌握這方面的知識。興趣可以靠大愛與敬畏來拓寬。如我對歷史沒有興趣,但想到我的祖先曾經生活的圖景我一無所知,而祖先的付出正是我今天的生命之所由來,而了解人類社會的演進趨勢也依賴于對歷史的學習,那么我會希望去了解歷史而知道祖先們的生存狀態(tài)。 如何培養(yǎng)大愛與敬畏,又如何讓自己的知識結構系統(tǒng)化呢?就要靠閱讀人類各文明源頭的經典,如中國的儒釋道經典,西方的古希臘、基督教、伊斯蘭教經典等。讀經典,正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人類文明演進中許多根本的關懷和思維方式最初形成于這些經典之中,因為是原初的,所以最少有限制和僵化,為一民族力量的源泉。后來的歷史的進程往往是基于這些根本的關懷和思維方式而向前推演,應著不同的時代特點而有新的發(fā)展。一些觀念,有可能后人加以曲解,等走到極端后又反過來,全盤否定之。而不管是堅持還是否定,都已離開了這一觀點提出時的歷史緣起和初衷。而最終,還要靠有識之士深入經典,或多文明交流、多經典相參來解決。此外需對古圣先賢存一份愛與敬。何以千百年來那么多仁人志士都從他們那里得到生命昂揚向前的力量呢?需仔細體會圣賢的用心,圣賢何以成為圣賢,將經典中的話與自己的生命相聯(lián)系。 古人講讀書要按“經、史、子、集”的順序。大致的可以說,“經”是經典,用以接通民族文化的源頭,建立人生的大本大源;“史”是歷史,學史知文明的進展、演變,而以“經”中之精神將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各種資料整合成一系統(tǒng);“子”是歷史中各思想家、仁人志士的作品,因為他們的努力使在文明演進中麻木的精神得以復蘇,人們尋到時代的方向,從他們的反思和探索中,我們更接近生命的真諦、歷史的真相;“集”是各時代的文集,通過它們,我們能豐富經典和歷史的血肉。對于文科來說,這一順序仍然有其適用性,對于理科來說,學科中的核心思想以及學科歷史的知識也非常重要。 三是閱歷,要有深刻且廣泛的生命體驗。生命體驗是一個觀念產生的源頭。要理解一個人為什么說出一句話,為什么這樣說,而不是那樣說,就需要進入到他的語境中,對他的生命體驗有一種同情的了解。要理解經典,也需要有一定的人生實踐的體驗才可以。有一些詞匯,如“仁愛”、“大愛”、“善”,我們以為沒什么,人人都知道。但以這樣的概念來讀《四書》、佛經或《圣經》,則很容易將之平庸化了。讀到“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得到了善的啟示,就把它緊緊地守護在心間,決不失去)“三月不違仁”則不知所云,不知到“服膺”和“不違”的是什么東西,那又是一種什么狀態(tài)。又讀到“克己復禮為仁”,則不免要批判。而如果參加過一些慈善活動則比較容易理解什么是“仁”。一位同學參加奉粥后這樣寫道“覺得他們每一個人的笑容都是那么天真無邪,充滿愛的光輝,那是心靈如此潔白安定的人才能散發(fā)出來的。” “在這個活動中,每個人無不懷著一顆謙卑慈善的心在為他人做著自己能做的事情,想想夫子所說的‘大同’世界也就是這般了吧。” “僅僅只是一天,我已經感覺到自己在改變。這樣想的時候,頓覺人生無限遼闊與富足。” 在慈善活動中,心是打開的,直接地體會到什么叫善良,什么叫感恩,在團隊中傳遞著愛,因為終于完成了任務而快樂,知道世事的艱辛而折服內心的輕狂。我們大學生想得多做得少,一股書生氣和孩子氣,太關注自己的一點小苦小樂,缺少勇往直前、披荊斬棘的精神。做成一件事情不容易,需要有從整體看問題的眼光和放下自己的見解隨順他人的胸懷,還要有果斷和敏銳的洞察力,還要頭腦靈活,要有堅強的毅力。如能在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這些品質,則生命越來越豐滿和充盈,思想也遠離偏狹而容易包容、開放。 四是團隊,要找到一個追求理想,并有自由討論氛圍的師友團隊。人的心有一個特點,就是容易沉浸在某種特定的狀態(tài)中,以為這就是生命和世界的全部了。戀愛中的人看世界會覺得很美好,失戀了就覺得很灰暗。同樣,很少有人愿意去懷疑自己的觀念的正確性。特別是經過獨立的思考得到某個結論,這時往往只從自己的立場出發(fā),覺得這是天經地義的,不愿意聽,乃至根本不認為會存在其它的觀點和可能性,就愿意沿著自己的道路一直走下去。能挽回這種一意孤行的過失要靠三種回饋機制,一是自我反省,二是實踐,三是與人討論,特別是一群人的討論。 水流而愈深,火傳而不熄,在團隊中的講習討論是最好的激發(fā)新思想的方式。我認為要營造一個有效的討論的氛圍需要具備幾個要素:一是共同的目標和前提;二是討論者互相尊重乃至欽佩;三是大家,至少是組織者愿意清空自己去體察別人的感受,領納別人的思想,即愿意舍己從人;四是參加討論的人要對實際的情況有了解,所謂“無情者不得盡其辭”。每種觀點的提出都有它所以提出的生命體驗作為基礎,了解這個觀點是從什么角度、什么立場上提出的,則一切的觀點不但不相違背反而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我們對事物的全面認識。此外,組織討論還需要有敏銳的邏輯思維和洞察力,將大家的觀點按總別、本末、因果、次第進行歸類,并調整討論的節(jié)奏。 這四點總結起來,似乎正好是有思想的理念:“晴耕雨讀,陶養(yǎng)心靈,圣賢為伍,師友同行。”對于我們農資人來說,首先是要有一個好的、樂觀的心態(tài)和感恩的心,再就是多看書,多閱讀行業(yè)內的知識,有一個很好的學習力,使自己每天都在進步,然后多出去走走,增強自己的閱歷,最后需要有一個團隊的心態(tài),配合團隊其他成員,完成團隊的目標,以便于實現(xiàn)自己人生的目標!在復雜錯綜的農資領域,只要你具備了這幾點,我相信,成功就在前面等你! 愿與各位農資人朋友以“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共勉。我們爭取通過自己的努力,做一個有思想的農資人!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Copyright © 2008-現(xiàn)在 中國農資聯(lián)盟 版權所有 網絡經營許可ICP證:( 鄂ICP備2022020491號 ) 鄂公網安備 42011202002170號 客服電話:027-59216800